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
前言: 有限的语言工具很难简单准确描述和传递复杂又微妙的人性变化
 

1.正确答案

以前的我有点瞧不上文科。
中学的时候我很喜欢文科。主动每周写作文,要求语文老师批改。写的文章上过校报。英语考试一半的时间就能完成答卷。喜欢练字抄写诗词。即使学校每周只放假一天,也愿意泡在二手书店看书。不停的写日记,记下自己的心情和过客。实验班分科的时候,班主任劝我学文,被我一口拒绝。即使理科成绩快让我掉出实验班,我也要选择理科。“文科的东西我自己看就行了,反正我自己也喜欢看。”那些宛如事后诸葛亮似的“解释”和“补丁”行为让我很不服气。
理工科的学生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幼稚的“骄傲”。记得一个朋友公开调侃说“那些学科只是在集邮票”,大家相视一笑。大学里可以水的过文科,但是理工学科总会给不用心的学生当头棒喝。大学生都会说,“数学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谁也骗不了”。就像最近汤家凤老师多次发视频批评所谓的考研英语名师田静说谎作假。另外,考研英语老师何凯文已经公告道歉,并退出考研英语行业。
notion image
每次我都感慨,人在没有标准答案的人文社科上形形色色、互相倾轧。庆幸自己走进了科学的迷宫。自然科学始终都有一套坚实的检验标准和开放态度。

2.信息局限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都在呐喊着人文社科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时候很难直接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者结论,我们先拿一些事情举例子。希望我能把我觉得微妙的地方讲清楚。

2.1.哪个版本

我们考虑另一个虽然很小却挺有意思的事情。互联网普及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对任何事情发表看法,也可以看到别人对某个事情的看法。
以我所知道的游戏为例。不同于那些代差很大的作品,使命召唤系列可以用”迭代“这个词来形容。当使命召唤16发售的时候,有人询问新作如何,玩家普遍都骂使命召唤16不如前作。等到COD17发售的时候,有人询问是否值得购买的时候,网上的评价声音成了17不如16。因为题材差别较大,我们跳过COD18。等到COD19发售的时候,不出意料,当需要给出意见的时候,一边倒的嚷嚷要不如回头玩COD16和17。现在已经COD21了,这样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不停的类似这样的声音占据主要评论区。新玩家几乎不可能从头开始尝试使命召唤系列,并进行版本的打分排序。即使他这么做了,他的意见很可能也会和第二位、第三位的玩家的结论不同。
notion image
另一个小众的游戏是《战地之王》。当战地之王重开国际服的时候,玩家热情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段时间战地之王相关内容下充满了类似于“我要生化模式,出了必玩“的评论。也许是这个模式在国服的时候给他们带来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因为该模式的节奏问题,战地之王在国服的时候就不见很多人真的在玩生化模式。最后,国际服版本更新的结果就是生化模式的玩家也确实人数寥寥。
类似的,策划结果不符合预期的游戏还有很多很多,甚至有的游戏就此走上下坡路,无力回天的也有。

2.2.他在哪儿

随着国内发展进步,国外昏招频出,国内外的普通百姓对国家的来路艰辛和世界现状也有了更好的认识。也别使用“更好的认识”来形容了,那就是更多角度的认识吧。最近在油管上偶然刷到江泽民同志以前的发言视频。视频的评论看着很有意思。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评论的人纷纷表示当年不懂事。我们打开最高赞看一看。
notion image
评论再多看些,就会发现不对劲的事情。一些类似“厚古薄今”的套路开始显现。让我们剔除掉一些可能别有用心的留言,相信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对比喜欢怀旧。又或者是我们看一些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地区,世界各地的网友对当前状态的不满,从最不健康的食物到最不好的政策,从垮掉的一代的到有史以来最差的美国总统,等等吧。注意,我不是在说批评不对。我们要讨论的,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差异“和”判断“。
有句话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还有一句话说”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我们既没法判断如果这些评论者穿越回三十年前能不能说服当时的自己,也没有办法判断那些厚古薄今的人和过去的自己有没有差异、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每个人都有信息局限,而且缺乏清晰的范式。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给出的答案和判断就一定是正确的,即使他们自己。

2.信息传递

有了前文的讨论,我多少有点无力,好像只能”那就这样吧,我们走一步看一步,直到最后看到结果“。就像长辈老生常谈给孩子们讲人生道理,虽然讲起来和听起来都很简单,我们依然会在岁月中的某处驻足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这些简单的道理。就像前文所说,评论者是否能回到30年前说服自己。
此外,我又忍不住想起维特根斯坦在《哲学探究》中讨论的”语言的边界“。
notion image
 
基于价值判断的信息很难准确传递,而我们的世界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价值判断。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开始感觉累了,好像下一步就要拿稿纸解方程算光子的能量传递似的。我理解为什么以前的科学家也是哲学家。物理学的很多概念确实影响到了我很多。
 
先到这里吧。
 
2025-03-25
我想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宗教信仰者和非信徒之间的对话。宗教信仰很难把他对信仰的感受和抽象认识传递给我。信徒觉得他的信仰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可感,那么的一目了然。即使通过大量的语言对谈,我依然感受不到他口中信仰存在的基础。
按我现在的理解,这是因为信徒的传递的信息很大程度是基于价值判断的,而非事实判断,所以他们不提供任何附加说明,也很难将信息顺利传递给我这样的人。
 
 
 
 
💡
欢迎您在底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